閑雅書法論壇

書法、篆刻、文學、文房、硬筆
論壇近期公告
現在的時間是 2024/03/28 PM 4:00:47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發表於: 2019/11/02 AM 11:29:52  
離線
參謀軍士
參謀軍士
頭像

註冊時間: 2005/11/30 PM 12:14:13
文章: 119
來自: 广东
性別: 男孩
拙著《书道》去年年底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两册(《书道I·书道本体及其流变 汲索堂笔谈》《<玉堂禁经>校释 书道名词》)合计42万字,兹发相关图档与诸位分享~~~

详见下面图档
附加檔案:
這個附加檔案 《书道1》《书道2》外观图05【可用】.jpg 已經無效

[size=85][/size]
附加檔案:
檔案註釋: 封面勒口
001.jpg
001.jpg [ 37.08 KiB | 被瀏覽 16420 次 ]

附加檔案:
檔案註釋: 扉页
002.jpg
002.jpg [ 85.26 KiB | 被瀏覽 16420 次 ]

附加檔案:
檔案註釋: 作者寄语
002A 作者寄语.jpg
002A 作者寄语.jpg [ 111.19 KiB | 被瀏覽 16420 次 ]





弁 言

现如今谈及书法(作品),世人莫不将它等同于毛笔字(字幅),这种观念的遍及,在稍具思考能力的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我们仅从字面上探讨,“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毛笔字)”,估摸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那么,相应地从此推出:“写字(毛笔字)不一定是书法”,为何会心生疑虑?
面对单一墨色的毛笔字,针对它是否归属于书法作品进行辨析,并作出准确地判断,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需要下一番功夫。——因为它们之间的区分界限在多数人看来是模糊的。它所涉及的主要是对书法作品的“笔迹造型”及其所蕴涵(呈现)的“特别美感”(拙著概括为“笔墨意象”)的感知、辨认能力即“书法鉴赏力”,以及对书家凭以进行艺术创作的“手艺”认知等问题;这对于任何留心书法、且具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毛笔作为构字(作书)唯一工具的时代,毛笔的难以驾驭,已经成为文化人的共识。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其作品(字幅)从外观看,是书人利用毛笔写成的“汉字”即“毛笔字”。它虽然把“汉字”作为唯一形象(创作素材),却不同于文学作品;其创作(书写)过程具有“时间性”特点,又类似于音乐(器乐)演奏;而其作品(字幅),则类似于绘画作品(画幅)。书法往往以“具有正面意义的文字内容”的字幅与观赏(鉴赏)者见面,它主要以单一墨色的毛笔字字幅所呈现的某类“美感”(“笔意”美感)引人欣赏、使人愉悦。史料记载,魏晋以后,喜欢书法艺术的人,对待书家不成文句的“片纸只字”,也珍同拱璧;这与当代鉴赏家珍爱出自楼兰古城、敦煌藏经洞等遗址的晋唐无名氏残纸墨迹相类似。可见,书法鉴赏家、评论家对于书法艺术品的鉴赏、评论,主要偏重于书法作品(字幅)文字内容所包括不了的、单一墨色笔迹所呈现出来的“特别美感”——“笔墨意象”美感(书家通过它表现某种“美感”意蕴),而文字内容则是次要的。
我们从传世的晋唐书道名家的毛笔字字幅——法书遗迹之中,看到它们都呈现一类“流美”、“变化”、“和谐”的“笔迹造型”及其“特别美感”,即南齐王僧虔(426-485)《笔意赞》所概括的“笔意”美感;今天看来,这类美感跨越千年仍毫不减色,而且具有常赏常新、美感魅力独一无二,堪称之为“仪态万千”、“百赏不厌”、“趣味无穷”;而汉唐时期(其中:汉,指东汉。下同),把书法艺术当做一门“技艺”(“伎艺”)的记载,则每每见诸文献当中;如东汉赵壹《非草书》认为:“且草书之人,盖技艺之细者耳”;收入《晋书》的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称:“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1】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其中“巧”,《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训为:“技也”);南梁虞龢《论书表》云:“王僧虔寻得其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其中“术”,《龙龛手鉴》释为:“技,术法也;又道艺也”);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述其师张旭原话:“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很明显,这里“笔法”一词,乃是技艺术语)等等。而前苏联美学家阿·布罗夫《艺术的审美实质》也认为:“‘艺术’一词在语源学上是同‘技艺’一词紧密联系着的。”“艺术家就必须有所谓高度的技艺;这种技艺可以作为高度本领的标准,即技巧的标准。”并且进一步指出:“艺术家必须具有真正的技艺,即高度的工艺熟练程度。但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任何艺术家应当是匠师,而决不是所有的匠师都是艺术家,人类双手创造的所有完美的东西也并不都能列入艺术之林”。【2】
由此可以推知,书家赖以创作(书写)出呈现“笔意”美感的毛笔字字幅——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凭藉自身所具备的书法鉴赏力基础,更在于凭藉足以驾驭毛笔按照己意创作(书写)书法作品(汉字“笔迹造型”)的“手艺”即“技艺”。——而这却是长期以来被包括专家在内的书道有心人【3】所忽略的关键,也正是拙著着意予以探讨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按照逻辑关系,我们不妨作出如下推论:单一墨色的“毛笔字字幅”之所以成为书法作品(艺术品),其创作过程,必须依赖“决定性条件”即“手艺”的支持。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造成毛笔字字幅(书法)仅仅依赖单一墨色的汉字笔迹呈现其“特别美感”即“笔意”美感的“决定性条件”,无疑是“手艺”;它也就是书家右手执持蘸汲墨汁的毛笔进行写字的“技艺”——这就是书法本源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构成呈现“笔意”美感的汉字的某类“笔迹造型”,拙著把它称之为构成具有书法艺术典型特征的汉字的“笔迹造型”——“书势”,即“书法作品构成规则”。
根据晚唐以前虞世南、王僧虔等名家的共识,高境界即属于精致艺术的“书法”堪称之为“书道”;因为书家赖以构成法书(书法作品的精品)的“手艺”——“笔法技艺”具有“难能”即“求之不得”(隐含“道”之意蕴)的特性;所以,我们把晚唐以前书家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及其创作称之为“书道”,而拙著主要也是围绕汉唐时期书家的艺术创作及其理论予以阐述——这就是拙著命名为《书道》(实乃概述“书道”源流,并对意在践行书道者的训练——前提、要领提出看法)的主要原因。而这个“笔法技艺”就是决定、确立书道本体的关键因素。不然的话,现实上也就无所谓“书法”即“书道”这门古老的精致艺术;相应地典籍上以“草圣”称汉末张芝、唐释怀素,以“书圣”称东晋王羲之等记录,——那只不过是虚幻的“传说”罢。因之,书法(书道)也就沦为类似楼兰、敦煌晋唐无名氏残纸墨迹那样只不过具有“古雅”美感的“低度之美术”【4】即“二流的艺术”而已。
通常,对于书法问题的探讨而言,只要是认识汉字的人,谁都可以发表看法。但为了认清并寻求解决问题考虑,参与探讨书法问题的人,还是以具有“见识”者为妥;这里“见识”是指具有能够感知“美”的“眼光”与“理性思考”或“批判性思考”的“思维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可以合理地认知、判断的一种能力。很明显,“眼光”是其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对于探讨书法问题的人来说,首先应该具备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即“书法鉴赏力”。——这就是唐代宫廷书家提出的探讨、研究书法问题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基础或资格,——其功能首先是要在传世的毛笔字字幅中将非书法的毛笔字字幅从中剔除出去(然后才转入正题——探讨书法学术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千多年以前(汉唐时期)就已经盛行的精致艺术——“书法”,长期以来存在许多似是而非,朦胧之中似乎感觉到了,却又说不清楚的问题。时至今日,“书法”究竟是什么?书法界仍然未给出明确地区分“非书法的毛笔字及其书写”,并把它剔除在外的“书法”概念。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失去了进一步探讨书法问题的基础;围绕“书法”所进行的“学术”交流,往往会各说各话;发出的“言论”有点像“瞎子摸象”后各自所说的话语,各抒己见却经不起推敲。——这就直接导致“书法”这门汉民族古老的精致艺术以及与之休戚相关的“学术”迄今不被国际知识界所认同;【5】——尽管当前国内高校设置“书法”专业,而某些高校教材——“艺术概论”也把“书法”当作一个“艺术”门类对待。那么,古人对于“书法”概念的理解、“把握”的情况,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既可以从传世的晚唐以前时期书家的法书遗迹作出判断;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汉唐时期知识人的相关著录进行了解、验覈,甚至加以概括。如果我们不能根据汉唐时期书家、理论家等知识人的著录,结合晚唐以前时期书家笔迹(“书法作品”)对“书法”这个基本概念作出恰当地解读;面对书法,我们依旧是摸象的“盲人”。 ——而笔者希望通过拙著为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一个抉择。
平心而论,“书法作品”——也就是“书道作品”(拙著把“书法”称之为“书道”,下同)从直观上看,它是书家手执毛笔书写的汉字字幅,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供人观赏(鉴赏)的精致艺术品(书道作品),与方块状的汉字(主要是指其基本元素——点画具有多种形态的字体)密切相关;但其关键点还是在于书家驾驭并巧妙地运用毛笔进行工作。诚然,方块状的汉字具有与生俱来的审美意味;普通人利用毛笔作一般(即不能或不运用“手艺”)认真、正确地书写汉字(“毛笔字”),其结果也有“美感”。拙著将这类美感概括为“一般书写之美”;【详见“书道Ⅱ、下编-一般书写之美”】而书人惟有运用“手艺”将汉字(“书道形象”字体)书写出来,相应地构成“书势”并呈现“笔意”美感在内的“书道之美”的汉字字幅;【详见“书道Ⅱ、下编-书道之美”】那么,该字幅始堪称之为“书道作品”,乃至于称之为“法书”——其作者才堪称之为“书家”。至于非书家者所写的毛笔字字幅不管它被流俗赞为多么“好”,作者的身份多么高贵,这些字幅与书家的“书道作品”之间的美感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传世晋唐书道名家的毛笔字字幅——“书道作品”所呈现的“书道之美”及其成因作出必要地阐释,相应地对书道的本源(本体)加以推究,并对书道概念作出必要而恰当地概括、定义;从而揭示、还原书道本体及其“专业”的本来面目,并疏理其流变;那么,长期以来,特别是一千两百多年来遮掩在书道上面,令其混淆不清,且神秘莫测的面纱也终将会被掀开;——这是一件既复杂麻烦,又充满无穷趣味的事情。笔者自知才疏德薄,且受制于汉魏时期书道资料匮乏等原因,与之相关的书道本体问题只能凭藉自身的书道鉴赏力,结合书道实践,反复推敲,同时利用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物作出必要地阐述、其立意在于尽可能地还原“书道本体”的“真相”——略尽本分。
笔者如今乐意把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与反思的结果,当作一块砖头扔出来;但愿能够招引海内外美玉,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为了方便阅读,在此有必要作出三点说明:
其一、笔者主要是从古代传世的“书道作品”(以传世的“晋唐书道名家”即中唐时期释怀素及以前书家的法书为基准)、“书学文献”【6】以及业已进行诠释的书道名词(概念、术语)【详见“书道Ⅱ”】入手,结合书道实践,从而对书道本体以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推论——相应地发表个人看法。鉴于“书学文献”客观上存在真伪掺杂的情况,而且所涉及的往往是有关“笔法”(术语)这个书道本体核心问题。正如当代书法理论家张天弓先生《略论先唐书学文献》所指出:“这是中国古代书学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我们应将‘真伪’问题与‘优劣’问题区别对待,‘伪’不等于‘劣’。”——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如何对待“书学文献”?的确是摆在留心传统书道艺术本体历史、文化的人面前,有必要作出抉择的重大问题,它需要审慎地对待。如果主张“凡伪必弃”,很显然,这不是负责任者所应采取的态度。况且,“书学文献”对于书道本体的钩沉、推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资料。传世的“书道作品”就存在“伪好物”的情况;当然,对它作出抉择,则需要凭藉当事人的“见识”作出判断。而传世的包括属于“伪好物”在内的“书学文献”,由于传抄等原因很有可能出现讹误的情况,则需要根据书道本体特点,结合书道实践对之进行必要地校勘、验证之后,才能作出定夺;更何况,这些“书学文献”又具有华夏传统文化的特点;所以,如何正确地对待包括汉唐时期书学文献在内的历代书学文献,并准确地理解其真义?不仅仅在于考证其真伪;更在于验证它是否符合书道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恐怕就不是单凭对其“文字内容”的真伪进行“考辨”所能解决的典型的传统书道文化问题;——至少笔者是这样认为的。
其二、书道是一门传统艺术,而且可以说是一门“没有技艺就不存在艺术”的精致艺术;故而,汉唐时期书学文献涉书道本体方面的著录必然受到华夏传统文化(习惯)特点的直接影响。对于这些文献的使用者来说,能否准确地理解、把握华夏传统文化特点?就成为正确理解汉唐时期书学文献真义的关键。有关专家对华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论揭示,在古代社会,有关“技艺”(“手艺”),一般是在“父子”、“戚谊”之间传承,与此相联系的是这种小范围“传授”与“领受”者对外一般都必须恪守“成事不说”——“秘而不宣”的训诫;书道“手艺”的传承情况也是如此。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华夏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传承的“宗法制度”的“封闭性”特点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7】(二)、是古代掌握书道“手艺”的善书者(书家)都属于知识人,而汉代以后知识人无不以“治圣人经籍,为朝廷建功立业,‘尊主致平’(东汉赵壹语)”为己任;区区书道“手艺”在他们看来是不屑于启齿、张扬的。因此,在书道艺术蓬勃发展的汉唐尤其是盛唐以前时期,涉及与书道本体、鉴赏(评论)的相关文献一般都存在作者(能书善鉴者)刻意回避书道“手艺”即“笔法”这个技艺术语的情况;在万不得已即不得不提及它的情况下,会用其他词语替代,予以讳饰;其甚者干脆按照古人省略主语的作文习惯,迳将“手艺”主语省略,然后针对其特点或所产生效果等情况进行阐述;如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唐孙过庭《书谱》等。这是利用这些文献作为研究资料时需要予以特别注意、考虑的因素。
其三、笔者是从“书写”的角度入手,进行思考、研究书道本体问题的;故而,1、拙著涉及人工构成汉字等一系列问题的叙述,都是建立在“人工右手执持蘸汲一色墨汁(颜料)后笔头呈“锥状”的毛笔(书写工具)”的基础之上;2、包括书家在内的书人进行艺术创作(书写)所采用的毛笔必须是笔头形制符合“锥状标准”、制作工艺精良即符合当前制笔行业一般工艺标准的“传统毛笔”(“散卓笔”);其颜料必须是非淡薄的墨汁;而承载手工构成汉字的材料必须是适合上述笔、墨的纸张;因此,拙著包括阐述书道艺术本体问题在内的相关内容,涉及使用笔、墨、纸方面的要求,以此为准;特殊情况(附带说明者)除外。3、拙著主要是围绕汉字——“书道形象”字体来讨论书道问题;行文不提及具体书体(字体)的,一般是指“楷书”。

[笔者提示]:在阅读下面《书道本体及其流变》之前,读者可以先熟悉一下“书道Ⅱ、下编”之“笔法”、“势”-“书势”、“笔意”(“笔墨意象”)以及“书道形象”、“造字规则”、“笔”(“毛笔”)、“点画”、“书写”、“草写”、“参照系”、“书道鉴赏力”等书道艺术的重要名词(概念、术语)。据笔者了解,长期以来,包括号称“书法家”者流在内的许多热心传统书道(书法)文化人,经常提及“笔法”这个术语;但他们所理解(把握)的“笔法”术语,既不能缜密地与唐代张旭、颜真卿等书家提及(记载)的同名术语及其相关内容相衔接,又无助于对晚唐以前书家法书遗迹的鉴赏、评论与诠释;——这是值得商榷的。至于“势”-“书势”(即“书道作品”之“势”)这个词语,则是汉唐时期书家、理论家、书道评论家在其著述中经常提及的书道审美术语,其重要性可从盛唐时代任职于翰林院的书家集体编纂的宫廷书道教材《玉堂禁经》中了解到;该教材开宗明义地宣称:“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以及“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其中“识势”的“势”即指“书势”,其内容主要包括“笔势”及其所构成的“字势”;它是形成“书道作品”的“笔意”(“笔墨意象”)美感的基础或前提,拙著把它概括为“书道作品构成规则”。至如“造字规则”、“点画”、“书写”、“草写”、“参照系”、“书道鉴赏力”等书道名词(概念、术语),对于大部分热心书道艺术的人来说似曾相识,但又是模糊的。而拙著针对书道本体所进行的推论,正是从“汉字”(及其字体的衍变)、“毛笔”(及其制作工艺的逐步改良)、“书写”、“点画”、“造字规则”、“草写”、“参照系”、“书势”、“笔意”(“笔墨意象”)美感等相关名词(概念、术语)入手进行阐述。如果不对之加以了解,下面的阅读恐怕将难以继续下去。当然,以上是针对关注拙著——“书道本体及其流变”完整性的读者而言。
对于只关心书道“技艺系统”核心知识及其“技艺”的读者来说,拙著“书道本体及其流变”前三章的内容可以忽略,迳从“第四章、书道‘笔法技艺’系统及其功能”开始,有选择地阅读即可。

注释:
【1】“因而转精其巧”,《晋书》作“因而专精甚巧”,宋陈思《书苑菁华》订正;从之。
【2】[苏]阿·布罗夫著 高叔眉、冯申译《艺术的审美实质》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8月 第14-15页
【3】以下十几类人士可以归入“书道有心人”之列:1、书家;2、书道评论(鉴赏)家;3、书道教师;4、艺术史家;5、书道理论家及美学家;6、书画鉴定家;7、书画收藏家;8、在校专修及选修书道学生;9、使用毛笔进行工作者;10、书道爱好者;11、收藏家以外的“书道作品”消费者;12、其他关心书道文化(艺术)者。
【4】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王国维全集》第14卷 浙江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参阅“第二章-注释【21】”】
【5】“维基百科”认为:“艺术(英语:Art一词源自于古希腊拉丁语ars,大义为‘技巧’):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 或 美术(英语:Fine Arts),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同时指出:“目前所谓八大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并称:“以学域的涵容度而言,上述八类艺术门类的知识,都足以单独成立对应的学系。另外,设计、摄影、视频游戏(电子游戏)以及实验艺术等一些新兴艺术学域,也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而被列为单独的项目,许多艺术学院已经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但“维基百科”在“艺术”学域不列东方即中国古老的精致艺术——书道(书法);而在“常见的艺术类别”-“绘画”项下列“东亚书法”(与“油画”、“中国画”、“素描”、“版画”等并列),其阐释与“毛笔字及其书写(的技能)”无异,难以令人信服。另外,《世界艺术史》(英-昂纳、英-弗莱明著;范迪安译)对书道(书法)也只提及:至四世纪(东晋时代)“中国人以柔软富于变化的毛笔书写文字的艺术发展已臻于成熟”,而且它“是专属少数菁英份子的艺术”;既未作阐释,也不触及书道艺术本体及其源流。其他美术史论著,涉及中国书道艺术方面的介绍、论述,与之大同小异。这是值得关心书道这门“精致艺术”人士关注的事情。
【6】“书学文献”,主要指汉唐时期涉及书道学术的相关文献。缘于拙著所阐述的书道本体问题,主要是围绕晚唐以前的“书道作品”以及同一时期的有关书道本体理论方面的著录进行探讨。
【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年10月 第43页
该书把华夏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传承的“宗法制度”的“封闭性”特点的文化传统作出如下阐释:
“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在慢慢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就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第43页)
至于“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家国同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该书作出如下阐释: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影射传统等等。这种负面影响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意志和摧残方面”。
“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一特点 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以后经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形式上虽多有变化,但这一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个严密体系,只有在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才逐渐瓦解;新时代的新文化才有可能形成。”(第55-56页)

书道I目录

上编、书道本体及其流变 7
第一章、汉字的创造及其衍变与毛笔的发明以及运用于构字 7
第二章、毛笔制作工艺水平的普遍提高、“草书”出现及汉代隶书的形成 16
第三章、东汉天才书家杜度创立“草书”艺术、书道“专业尊严”的确立 28
第四章、书道“笔法技艺”系统及其功能 37
第五章、书道的传承 41
第六章、“书势”之构成分析 47
第七章、汉唐时期杰出书家的艺术成就概述 52
第八章、书道本体理论体系的建立 58
Ⅰ、晋代书家的著录及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为书道本体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9
Ⅱ、南北朝时期书道艺术鉴赏(评论)经典,以及书道本体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61
Ⅲ、唐代——把书道艺术推向全面发展、繁荣的又一个高峰的黄金时代 62
Ⅳ、随着唐代孙过庭《书谱》问世,一套完整的书道本体理论体系宣告正式建立 65
第九章、书道艺术出现“迁流之变”、“异化”现象概述 71
第十章、晚唐以后,书道艺术呈现江河日下的态势 74
Ⅰ、宋代“以人论书”论调的兴起,书道艺术“异化”现象滋生 75
Ⅱ、“书以人传”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及书道艺术“江河日下”的主要原因 80
Ⅲ、民国时期知识界关于书法(书道)究竟是不是艺术的争论 84
第十一章、上世纪沈尹默对书道“笔法技艺”进行再次确认,但并不成功 89
第十二章、领悟“书道”,与合理利用资源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关系 91
附一、常见手写汉字各体字幅(书作)审美及技艺要求一览表 95
附二、书道探佚之路 99
引子 99
启程幸读法灯篇 100
章草钩沉若九渊 101
夫子挥毫承启示 103
大师书诀乃真传 105
玄微笔法非诳语 106
飘逸墨痕务揣研 110
书教误人该叫破 112
信知书史二千年 113
特别说明:有关书道鉴赏(审美)术语——“笔墨意象”的形成 115
下编、汲索堂笔谈 119
Ⅰ、论“书写”;兼谈从“书写”的角度重新认识汉字(字体)的必要性 119
附:篆隶草行楷书字体构字特点、运笔方法(方式)简表 122
Ⅱ、东汉天才书家杜度发明书道“笔法技艺”的思考及其他 124
Ⅲ、论书道艺术鉴赏力 139
Ⅳ、书道鉴赏(审美)的文化传统 147
i、以“笔力”-“遒媚”-“笔意”-“神采”等鉴赏(审美)术语品评法书的传统 147
ii、以“等级”品第书道作品及其作者(书家)的传统 149
Ⅴ、南齐王僧虔《笔意赞》要义简释 154
Ⅵ、唐孙过庭《书谱》解读 160
Ⅶ、“笔墨意象”美感的形成 180
Ⅷ、“遒媚”鉴赏(审美)术语简析 181
Ⅸ、宋代米芾“得笔”术语分析 183
Ⅹ、“笔法技艺”的运用与书道作品最高美感境界效果之间的关系 187
Ⅺ、“笔法技艺”的运用与“书道之美”的关系 190
Ⅻ、书道作品鉴赏的难点 192
i、审阅传世名家笔迹对“笔法技艺”失传的大致时点进行推论 193
ii、对东汉魏晋时期章草遗迹“质朴、高古、飞动”美感的领会 194
iii、对唐代非书家遗迹的鉴评 195
iv、对楼兰、敦煌晋唐遗墨的鉴评——兼对“执笔法”习非成是现象的批判 196
v、书家的书道作品与非书家的不俗毛笔字的鉴别 197
XIII、“章草”得名刍议 199
XIV、谈有效利用章草经典资源 204
i、特殊的书体 204
ii、学书者的必修课 205
iii、接近之、鉴赏之、因喜爱而学之 205
iv、学什么? 206
XV、书品与人品 208
附图: 1
主要参考文献: 1

书道II 目录

上编、玉堂禁经校释 1
笔者按语: 1
绪论 3
Ⅰ、用笔法 3
i、八法 【21】 3
ii、五势 4
iii、九用 4
Ⅱ、异势 【49】 4
i、烈火异势 4
ii、散水异法 5
iii、勒法异势 5
iv、策变异势 5
V、三画异势 6
Vi、啄展异势 6
Vii、乙脚异势 6
Viii、宀头异势 7
ix、倚戈异势 7
X、页脚异势 7
Xi、垂针异势 8
Ⅲ、结裹法【100】 8
结语 8
注释: 9
主要参考文献: 21
下编、书道名词(概念、术语) 21
特别提示: 22
一、书法(书道)及其作品 22
书法 23
书道 25
书道的特点 26
书道本体 27
专业尊严 28
书家 29
草圣 30
书人 30
书人的见识 30
毛笔字 30
书道作品 31
落款 32
单款 32
双款(上下款) 32
法书 32
得笔书 33
矫情书 33
奴书 33
俗书 33
不俗毛笔字 34
普通毛笔字 34
病态毛笔字 34
庸俗毛笔字 34
笔迹 34
书迹 35
真迹 35
草稿 35
摹本 35
简单双钩本 36
双钩廓填本 36
响搨本 36
硬黄本 36
临本 37
字帖 37
碑帖 37
拓本 37
临摹文本 37
二、汉字字体(书道形象) 38
汉字 39
元始汉字 39
源字体 39
异体字 40
参照系 40
本体字 40
先草后正 40
基本元素(点画) 41
偏旁 42
部件 42
牵丝 42
对称性 43
造字规则 43
构字规则 44
字体 44
书体 44
草体 45
正体 45
书道形象 45
破体 46
草书 46
隶草 48
章草 49
古典草书 50
今草 51
草隶 51
狂草 52
行书 52
楷书 54
楷法 56
楷则 56
正书 56
真书 57
真草 57
隶书 57
秦隶 58
汉隶 58
今隶 58
佐书 59
八分 59
篆书 59
大篆 60
籀文 60
史书 61
金文 61
秦篆 62
小篆 62
古文 62
甲骨文 63
三、工具及材料 63
笔 64
简单毛笔 65
散卓笔 65
普通毛笔 67
传统毛笔 68
鸡距笔 70
枣心笔 70
墨 71
纸 72
砚 73
翰墨 73
纸笔要精佳 74
纸笔调和 74
纸墨相发 74
纸墨不称 74
燥润浓枯 75
四、书写及其技艺 75
书写(创作) 76
草写 77
构字 78
写字 79
构字法则 79
用笔 79
巧 80
术 80
用笔法 80
手艺 80
笔法 81
识法 82
识草 82
笔势原则 83
粗细渐变 83
屈曲自然 83
结字规则 83
用笔技巧 83
意前笔后 84
得志状态 84
变化要适怀 85
偶然欲书 85
传授(教育)规则 85
临摹 85
临帖 85
摹帖 86
背临 86
自运 86
临池 87
择帖 87
口传手授 87
书道五要 87
书道贵用笔 88
用笔重蹲驭 88
藏锋 88
藏头 89
护尾 90
衄挫 90
下笔 90
出锋 90
筑锋 91
转折 91
转笔 91
转指 91
暗过 91
收笔 92
绝笔 92
挫锋 92
一波三折 92
腕下有力 92
万毫齐力 93
力透纸背 93
如印印泥 93
如锥画沙 93
点画 93
使转 94
圆转 95
向背 95
八法 95
五势 95
九用 96
分布 96
布置要合宜 97
结字 97
上稀、中匀、下密 97
章法 97
平正-险绝-平正 97
夷险 98
疾涩 98
迟速 99
迟留 99
劲速 99
正锋 99
中锋 100
侧锋 100
单苞 100
单钩 100
双苞 100
双钩 101
指实 101
掌虚 101
掔竖 101
腕平 102
松肩 102
回腕 103
笔法技艺 103
执笔 103
妙在执笔 104
执笔法 104
控笔技巧 105
控笔法 105
运笔 106
运笔法 106
附录:日本释空海《使笔法》 107
书道意义的写 107
乖合 108
得笔 108
悬腕 109
运腕 109
笔笔中锋 110
提按 110
五、鉴赏(审美) 111
书道鉴赏(审美) 112
书道鉴赏力 114
识势 114
书道作品构成规则 114
意象 114
笔墨意象 115
特别美感 116
流美 116
变化 117
和谐 117
笔力意象 117
遒媚意象 118
古朴意象 119
净媚(净朴) 119
书道之美 120
一般书写之美 121
翰墨之美 121
真态完满 121
转折自然 122
顿挫有致 122
立体意味 122
沉着意象 122
露锋 123
杀字 123
古钗脚 123
屋漏痕 124
遒劲 124
势 124
书势 125
笔势 126
笔力 129
字势 129
方圆 130
法度 130
形质 131
情性 131
笔意 131
书意 132
翰墨风采 132
神采 132
合作 133
逸品 133
神品 133
妙品 134
能品 134
功力 134
工力 134
书才 134
书如其人 134
以人论书 135
书以人传 135
书道艺术“异化”现象 135
书道附庸论 136
习气 137
俓侹不遒 137
掘强无润 137
弊于拘束 137
失于规矩 138
伤于软缓 138
过于剽迫 138
溺于滞涩 138
终于蹇钝 138
染于俗吏 139
淹留 139
病笔 139
六、书道理论 140
书学 141
小学 141
字学 141
书论 141
附图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

(C) (C) (C)

_________________
书道薪火 吾侪不传谁传?!

林美东个人主页http://blog.sina.com.cn/zylzg001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cron
Powered by phpBB® Forum Software ©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
連絡我們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