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雅書法論壇

書法、篆刻、文學、文房、硬筆
論壇近期公告
現在的時間是 2024/03/29 PM 12:40:13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2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發表於: 2006/02/07 PM 8:02:38  
離線
三級軍士長
三級軍士長
頭像

註冊時間: 2005/05/12 AM 11:00:37
文章: 705
性別: 男孩
作者:徐文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藏友老常在网上结识,已有多日。近日他与同好结伴而行,壮游名山大川,路过寒舍,一见如故,品茗之余,见他同行好友拿出一方砚台,让我“拍砖”(现代网络用语,大致是尽管说坏无妨之意)。我那敢拍什么砖呀!心里想,都是大玩家,当小心伺候才是。

这是一方成人手掌大小的抄手砚。一眼望去透身润湿灵秀,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赏心悦目。接手细辩,放大镜镜下砚池处,迄今尚留开砚时板凿下刀的痕迹,与现代制砚工艺截然不同。墨池顶延内壁老墨包浆清晰可辩,一副历经沧桑的旧感。砚堂与四周仅用减地阴刻显示栏框,砚背底就材施艺规整而大方,正所谓置之几案而不厌,传之久远而无弊,足见其匠心所至。

友人见我良久不出声,倒有些紧张起来。“同人兄,这东西怎么样?”,我一下子回过神来,忙说,“了不得!了不得!”。那持宝的老兄开怀的笑了,连声说“老和尚厉害,老和尚厉害!”原来,这两位朋友在古玩店里相中了这方砚台时,店主说,当地有识砚高人寺院主持德远和尚,来看此砚多次,几番都笑而不语。当我友买下后旋即去拜访德远大师时,刚刚端出个砚台头部,只见德远大师已经笑声震宇,“善哉,事主是个有缘之人呀!”。德远大师认为这是一方歙砚中难得一睹芳容的珍品--------庙前红。

《歙砚辑考》称庙前坑在罗纹山古庙前,石如紫玉色,间以金星,(宋)景佑时取石数块,即迷失其处,至今失传。安徽省博物馆珍藏庙前青一方,大约不足14公分,背刻醉酒图。徽州藏砚家多认为“庙前青”是庙前坑之讹。庙前坑重采于明清时期,又被称为“庙前洪”。程瑶田《纪砚》一文谈到,庙前洪即产于古庙前水之中者。洪者泓也。当时程瑶田的好友武建周赠送他一方“庙前洪”,色微红,接近端色,故此又有了 “庙前红”一称。看来,这段记载和景佑年间所发掘者颇为符合。歙县博物馆曹一尘老人,藏砚二百余方,他说他1940年在隆阜教书时,曾见到一方“庙前洪”石,琢成残荷状,如掌大,色如端溪之淡紫,质地极佳。曹说当时人皆不识“庙前洪”石也。

由此可见庙前红是庙前坑的又一珍稀品种,在明清时期才冠此美名。和“庙前青”为同类异晶之物。庙前坑所做砚台,因石之珍贵,形都不大。多见行囊小砚。观此砚形如半掌大小,周身透紫红,石材尤见歙砚之苍青色,侧光细看,有丝直而细密者,为犀角罗纹,稍添水气呵之欲出,不亏为赏鉴家所宝重之物。它与青州红丝石有所不同,红丝石其质地比较软,扣之无声,纹理红黄相参,丝丝红丝交错而织。与南方的端石的紫砚,也有明辩之处,端石扣之木声,而此砚为清越金属声。与江西祁阳的紫砚相比,最大不同的是祁阳紫砚的硬度大于摩氏二度,而歙砚的硬度最高为摩氏二度有所不同。更与1988年歙县竹铺乡,发现的当时有人误称为找到“庙前红”的色紫如端,质地细腻,发墨极好的“歙红”,也不是一回事。所以,纵观此砚集歙砚之美品于一身,被德远大师视为“庙前红”也是不无道理。

世上爱砚之人多有洁癖,一般不愿意让人弄污了自己心爱之物。方才因我哈了一口气之故,我便说了米芾爱砚而弃砚的故事,以解朋友嫌我不洁之举。说那爱砚痴人米芾向一位姓周的朋友夸说自己得到一方好砚,说:“世上好物惟待我而识之”,周氏答:“公虽名博识,所得之物真假各半,能得一见乎?”米芾便站起来去取砚台,周氏也随着站起来用毛巾洗了几遍手。米芾见此状非常高兴,就把砚台给周氏看了,周氏接过来称赏不已,问:“诚为好物,未知发墨如何?”于是,米芾让人去取水,那里想到水还没有取来,周氏便急不可待地用唾沫研起墨来。米芾一见而变色道:“你怎么先恭敬而后龌龊呢?”“这砚台给搞脏了,不可用了”,便把砚台送给了周氏。周氏开始以为米芾是开玩笑,又把砚还给米芾,想不到米芾竞然拒绝,真的不要了。把此砚分文不要的送给了他的这位朋友。

故事说完了,我那朋友两手紧握着砚台,笑着说:“我不在意什么的”。我明白我是没有那福份成为周氏第二了。再次看他递过来的名片,我终于明白了德远大师不与他争缘的理由,原来他的名下有个心字,或许就是德远大师与他的世缘吧。

收藏里的故事多的说不完,为了纪念这难得一见的缘分,我做了首小诗,作为此拙文的结束吧。

半掌砚堂一鉴开,红霞浮云共徘徊。问僧洪坑出几何?惟有今生结缘来。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文章發表於: 2006/02/07 PM 9:17:03  
離線
上尉
上尉

註冊時間: 2004/09/14 AM 12:13:46
文章: 2431
性別: 男孩
作者︰徐文寧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藏友老常在網上結識,已有多日。近日他與同好結伴而行,壯游名山大川,路過寒舍,一見如故,品茗之餘,見他同行好友拿出一方硯台,讓我“拍磚”(現代網路用語,大致是儘管說壞無妨之意)。我那敢拍什麼磚呀﹗心裡想,都是大玩家,當小心伺候才是。

這是一方成人手掌大小的抄手硯。一眼望去透身潤濕靈秀,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后令人賞心悅目。接手細辯,放大鏡鏡下硯池處,迄今尚留開硯時板鑿下刀的痕跡,與現代製硯工藝截然不同。墨池頂沿內壁老墨包漿清晰可辯,一副歷經滄桑的舊感。硯堂與四周僅用減地陰刻顯示欄框,硯背底就材施藝規整而大方,正所謂置之几案而不厭,傳之久遠而無弊,足見其匠心所至。

友人見我良久不出聲,倒有些緊張起來。“同人兄,這東西怎麼樣?”,我一下子回過神來,忙說,“了不得﹗了不得﹗”。那持寶的老兄開懷的笑了,連聲說“老和尚厲害,老和尚厲害﹗”原來,這兩位朋友在古玩店裡相中了這方硯台時,店主說,當地有識硯高人寺院主持德遠和尚,來看此硯多次,幾番都笑而不語。當我友買下後旋即去拜訪德遠大師時,剛剛端出個硯台頭部,只見德遠大師已經笑聲震宇,“善哉,事主是個有緣之人呀﹗”。德遠大師認為這是一方歙硯中難得一睹芳容的珍品--------廟前紅。

《歙硯輯考》稱廟前坑在羅紋山古廟前,石如紫玉色,間以金星,(宋)景佑時取石數塊,即迷失其處,至今失傳。安徽省博物館珍藏廟前青一方,大約不足14公分,背刻醉酒圖。徽州藏硯家多認為“廟前青”是廟前坑之訛。廟前坑重採于明清時期,又被稱為“廟前洪”。程瑤田《紀硯》一文談到,廟前洪即產于古廟前水之中者。洪者泓也。當時程瑤田的好友武建周贈送他一方“廟前洪”,色微紅,接近端色,故此又有了 “廟前紅”一稱。看來,這段記載和景佑年間所發掘者頗為符合。歙縣博物館曹一塵老人,藏硯二百餘方,他說他1940年在隆阜教書時,曾見到一方“廟前洪”石,琢成殘荷狀,如掌大,色如端溪之淡紫,質地極佳。曹說當時人皆不識“廟前洪”石也。

由此可見廟前紅是廟前坑的又一珍稀品種,在明清時期才冠此美名。和“廟前青”為同類異晶之物。廟前坑所做硯台,因石之珍貴,形都不大。多見行囊小硯。觀此硯形如半掌大小,周身透紫紅,石材尤見歙硯之蒼青色,側光細看,有絲直而細密者,為犀角羅紋,稍添水氣呵之欲出,不虧為賞鑒家所寶重之物。它與青州紅絲石有所不同,紅絲石其質地比較軟,扣之無聲,紋理紅黃相參,絲絲紅絲交錯而織。與南方的端石的紫硯,也有明辯之處,端石扣之木聲,而此硯為清越金屬聲。與江西祁陽的紫硯相比,最大不同的是祁陽紫硯的硬度大于摩氏二度,而歙硯的硬度最高為摩氏二度有所不同。更與1988年歙縣竹鋪鄉,發現的當時有人誤稱為找到“廟前紅”的色紫如端,質地細膩,發墨極好的“歙紅”,也不是一回事。所以,縱觀此硯集歙硯之美品于一身,被德遠大師視為“廟前紅”也是不無道理。

世上愛硯之人多有潔癖,一般不願意讓人弄污了自己心愛之物。方才因我哈了一口氣之故,我便說了米芾愛硯而棄硯的故事,以解朋友嫌我不潔之舉。說那愛硯痴人米芾向一位姓周的朋友誇說自己得到一方好硯,說︰“世上好物惟待我而識之”,周氏答︰“公雖名博識,所得之物真假各半,能得一見乎?”米芾便站起來去取硯台,周氏也隨著站起來用毛巾洗了幾遍手。米芾見此狀非常高興,就把硯台給周氏看了,周氏接過來稱賞不已,問︰“誠為好物,未知發墨如何?”于是,米芾讓人去取水,那裡想到水還沒有取來,周氏便急不可待地用唾沫研起墨來。米芾一見而變色道︰“你怎麼先恭敬而后齷齪呢?”“這硯台給搞髒了,不可用了”,便把硯台送給了周氏。周氏開始以為米芾是開玩笑,又把硯還給米芾,想不到米芾竟然拒絕,真的不要了。把此硯分文不要的送給了他的這位朋友。

故事說完了,我那朋友兩手緊握著硯台,笑著說︰“我不在意什麼的”。我明白我是沒有那福份成為周氏第二了。再次看他遞過來的名片,我終於明白了德遠大師不與他爭緣的理由,原來他的名下有個心字,或許就是德遠大師與他的世緣吧。

收藏裡的故事多的說不完,為了紀念這難得一見的緣分,我做了首小詩,作為此拙文的結束吧。

半掌硯堂一鑒開,紅霞浮雲共徘徊。問僧洪坑出幾何?惟有今生結緣來。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2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cron
Powered by phpBB® Forum Software ©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
連絡我們
計數器